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3:30    次浏览
李永洪夫妇。记者廖斌摄 用爱为麻风病人调制良药 李永洪夫妇。记者廖斌摄家庭小档案丈夫:李永洪妻子:陈丽大女儿:李艳清二女儿:李艳容家训:很多“医二代”都不愿意走上父辈的“老路”,而为什么李永洪的两个女儿愿意走上从医之路?“感觉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尊重,是一种很幸福的事。”二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。李永洪经常告诉孩子,医生要想获得病人真心的尊重,必须要付出真心—真心对待病人,真心对待事业。 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医德修养,即使专业能力再出众,也只不过是个匠人而已。偏见如同夜幕,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。他来的时候,心里装着使命,衣襟上沾满晨光。而家人的理解、支持,让他无牵无绊,像一名战士,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;像一位天使,用温暖驱赶绝望。30年间,他共诊治麻风病患者60多例,筛查2000多人次,为麻风病患者家属注射防预针1000多次。诊治中,他亲自教麻风病患者做手、足、眼自我防护操1200多人次,并不断为改善麻风病人生活条件而奔走……而他的家庭,夫妻恩爱,儿女好学上进,深受父亲影响,誓用精湛医技延展生命长度,正是这个平凡、温暖却又勇敢的家庭在背后给予的无限理解支持,使他心无旁鹫,30年如一日坚守在抗麻一线,这就是富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防科医师李永洪家庭。用爱战胜最初的畏惧全国有70%左右的麻风康复者生活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东及广西。30年前,当李永洪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县皮肤病防治站工作,选择做一个让普通人有点不理解的职业—麻风病医生。亲朋好友都说,一个未婚的年轻人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碍前程。但当他看到麻风病人五官严重扭曲变形、缺手断脚的情况时,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。幸运地是,李永洪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丽。虽然对李永洪的职业担心害怕,但李永洪的善良和朴实最终打动了她,1987年,李永洪和陈丽喜结良缘。婚后没多久,陈丽提出跟随李永洪去看望麻风病人,靠近病房时,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,陈丽觉得阵阵反胃,原来这是麻风溃疡散发出来的味道。“坦白地说,当时我觉得害怕:因为疾病,这些病人的身体大多是残缺的,很多人五官都不全。”陈丽回忆。回来的路上,陈丽试探性地问了一句:“能不能试着换一份工作?”“这些病人需要我,我不能丢下他们。”没有一丝犹豫,李永洪一口回绝了。从丈夫坚定的眼神中,陈丽心里清楚丈夫是要和麻风病战斗到底了。从此,陈丽再没有吐出类似的话。“安心工作,家里有我呢”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随着麻风病联合化疗的推行,病人基本都在家治疗,这下要走的路就更多、也更长了。普查、看病、送药、复查……他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事情,足迹几乎踏遍富民县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,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跋涉的路上、用在了病人的康复中。1988年,女儿呱呱坠地,为更好地照顾家庭,陈丽辞去自己的工作,少了一份经济来源,全家唯一的收入就是李永洪的工资。至此,她的生活被分成了几分:照顾罹患癌症的大哥和年迈的公公婆婆、带孩子操持家务做农活、精打细算地花着每一分钱。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,而陈丽要面对的又岂止是辛苦和拮据。李永洪在南京参加一年的麻风病防治培训期间,女儿得了腮腺炎,用了好多土方法都不管用,最后女儿的腮帮已经肿得连水都喝不下去,没办法,放下农活,安顿好家里,陈丽骑上自行车,带着女儿赶去富民县城看病。在医院打针时,女儿哭闹不停,陈丽的心都碎了,坚强的她再也忍不住了,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。可这一切,远在南京的李永洪一无所知,因为即使再委屈、再难过,陈丽也没有在信里和丈夫提过只字片语。如今,大女儿大学毕业后,也和李永洪一样,穿上了白大褂,而读高二的小女儿的梦想则和父亲更加贴近—成为一名传染病医生。2011年,父亲去世后,他把对父亲深深的爱倾注在的岗位上,延续在麻风病人身上。为了弥补对父亲的愧疚,李永洪想接母亲到县城和自己住在一起,可老人总说:“你还要时常去给人看病,病人更离不开你,现在我的身子还硬朗,还能自己照顾自己,不要为我操心。”正是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,李永洪才能全心投入,用浓浓大爱为麻风病人制成最好的良药。